英女皇DVD,黛妃與女皇DVD,女王DVD,The QueenDVD,好影視DVD專賣店-www.rutenmall.com
歡迎來到露天商城! 會員登入免費註冊/加入會員
以下*標為會員必填資料:
  *
  *
  *
  *
    【此項可留空不填】
  *【以09開頭+後8位】
  * 常用郵箱

英女皇DVD,黛妃與女皇DVD,女王DVD,The QueenDVD,好影視DVD專賣店-www.rutenmall.com

首頁 > 藍光光碟/BD> 其他藍光
藍光原版【英女皇/黛妃與女皇/女王/The Queen】2006年
直購價:NT$450
  • 發音:英語發音
  • 字幕:中文字幕
  • 碟數:1
  • 集數:全集
  • 介質:BD
  • 包裝:全新盒裝
  • 運費:NT$150
  • 運送方式:貨到付款
數量:
溫馨提醒:支持黑貓宅配,全家、萊爾富、711門市!
  • 拍賣檔案
  • 問與答(0)
劇情簡介

SJ-10407A 女王/英女皇/黛妃與女皇/The Queen (2006)(登基60周年鑽石大慶紀念版)
【獨有原版及全中文導航雙模菜單】獨享迪士尼美A、百代英B區登基60周年鑽石大慶紀念版雙版藍光復合版本,薈萃中法泰悉數官方素材精華,優選英B區框架及更優畫質視頻,DTS-HD 5.1高清無損原音,集成獨家6區5.1/央視雙國配,附美A區獨有雙評論音軌,官方中(獨家雙版本)英法西泰字幕,保留原版完整幕後花絮內容並附獨家全程中文字幕
英DTS-HD5.1 法2.0-192 西2.0-192 國5.1-448 國2.0-192 泰2.0-192 英講評2.0-192 英講評2.0-192
英 法 西 中簡 中繁 中繁 泰 英講評 英講評
※製作特輯 19:30
※預告片 1:46
※畫廊(無外掛)
海倫·米倫領銜演繹傳奇英女王於戴妃離世期間故事,獲第79屆奧斯卡金像獎六項大獎提名並斬獲最佳女主角大獎,豆瓣評分高達7.8
導演: 斯蒂芬·弗雷斯
編劇: 皮特·摩根
主演: 海倫·米倫 / 詹姆斯·克倫威爾 / 阿曆克斯·傑寧斯 / 麥克·辛 / 羅傑·阿拉姆
女王 The Queen (2006)
導演: 斯蒂芬·弗雷斯
編劇: 皮特·摩根
主演: 海倫·米倫 / 麥克·辛 / 詹姆斯·克倫威爾 / 阿曆克斯·傑寧斯 / 安吉拉·蘭斯伯瑞
類型: 劇情 / 傳記
製片國家/地區: 英國 / 法國 / 義大利
語言: 英語 / 法語 / 德語
上映日期: 2006-09-15(英國)
片長: 103 分鐘
又名: 英女皇(港) / 黛妃與女皇(臺)
劇情簡介
  1997年,戴安娜王妃車禍身亡,舉國悲痛欲絕,但是英國王室人員卻對此採取了逃避疏離的態度。這種漠不關心激怒了很多英國民眾。民眾反王室的情緒相當高漲,緊急形勢讓王室陷入了嚴重的危機。但是,英王伊麗沙白(海倫•米倫Helen Mirren 飾)並沒有出來穩定民心,而是攜家人躲到了度假行宮。托尼•布萊爾(麥克•辛 Michael Sheen 飾)此時剛出任首相,面對此刻棘手的情勢,必須儘快找到平衡各方利益的措施,讓王室擺脫信任危機,女王重新修好與國民的關係,而自己也在當中樹立權威。
幕後製作
《女王》是一個以真實事件為背景、虛構的故事,講述了英國王妃黛安娜身亡後,英國王室與大眾之間出現的矛盾,以及布萊爾首相與女王之間的交流溝通。影片就選定了這樣一個充滿戲劇性和感情渲染的非常時刻作為影片的背景,對英國社會、王室與政府之間錯綜複雜的矛盾、共生關係進行了細緻入微的刻畫,影片被譽為“一幅私密的、有揭示性的、經常是幽默的英國皇室畫像”。因為涉及諸多英國王室真實人物,為了力求逼真且不惹來法律糾紛,以導演史蒂芬·弗裏爾斯和製作人安迪·哈裏斯為首的製作班底在影片開拍前做足了準備工作,不但參考了大量採訪資料、深入的研究、審慎可信的消息來源,還就每個細節都向律師作過諮詢,確保所有情節都真實可信、有據可查,不會招致王室的抗議和不滿,授人以柄……
拍攝花絮
·影片在威尼斯電影節上首映時,海倫·米倫精彩的表演讓在場觀眾起立鼓掌5分鐘。
·海倫·米倫曾安排扮演皇室成員的演員詹姆斯·克倫威爾、西爾維亞·薩姆絲和阿力克斯·傑寧斯在鏡頭之外多多相處,以培養出融洽的家庭情感。
·真正的英國女王拒絕觀看本片,因為她不想看到別人扮演的自己重溫她生命中最糟的一周。
穿幫鏡頭
·布萊爾在後座接聽電話時使用的是諾基亞6210型手機,該型手機在2001年才上市。
幕後製作
  【獨特視角】
  1997年8月,黛安娜王妃在巴黎的隧道中香消玉殞,引發了遍及全世界的軒然大波,在英國政界上層緊閉的大門後,新上任的首相布萊爾同皇室之間也爆發了一場如何面對態勢的紛爭。作為頗具爭議的人物,黛安娜在與查爾斯王子離婚之後就退出了公眾的視線,英國皇室也由此苦悶不已。當慘劇發生,女王和皇室一如既往的保持封閉和緘默,直到不情願的被首相布萊爾拉到公眾面前。
  作為故事素材,黛安娜的死會為電影人提供太多的創作空間:無情狗仔隊追逐下的可怕車禍;名人的英年早逝;飽受爭議的愛情未及圓滿提前夭折;還有對一位偉大女性的死因負有重要責任的媒體備受斥責等等。而本片則選取了一種全新的視角,從黛安娜之死審視英國民眾同英國皇室的關係。
  導演斯蒂芬·弗雷斯說:“雖然整個皇室體制很可笑,但我們卻從反方向入手,去發掘這次危機中的人性。女王剛剛度過了80歲生日,儘管皇室制度愚蠢不當,但從很多文章中可以發現,一些人還是承認女王的非凡的。”影片在講述皇室同布萊爾和英國公眾發生衝突的同時,還反映出君主權力的消逝,從而首相和民眾佔據了主導位置。
  製片人安迪·哈裏斯說:“黛安娜與女王的故事之所以吸引我,是因為這個年輕的王妃向歷史悠久的君主權威發出了挑戰,而當她罹難,皇室竟然保持著驚人的沉默。起初皇室中沒人知道該如何反應,但很快表現出悲痛的情緒。不過,這一切讓人懷疑,這份情感是真是假?這種情感和公眾的情感是否一樣?”
  導演斯蒂芬·弗雷斯說:“我同意執導本片,一部分是因為同編劇皮特·摩根的再度合作,一部分是因為影片主題,這是一場新舊世界之爭,這是關於終結傳統的故事。”同時,弗雷斯也感到自己走入了禁區:“要講述健在人物的故事必須小心翼翼,你無法找到簡單途徑。拍攝一部關於女王的電影就如同要拍攝一部關於自己母親的電影,在英國,女王真的就是國家母親的象徵,所以你不希望出現任何偏頗和輕率,必須摒除所有偏見和負面影響。”
  【關於劇本】
  在編劇皮特·摩根看來,影片最大膽之處在於這並非是諷刺喜劇,完全沒有慣例可循。對於片中兩位高高在上的國家領袖,真實性至關重要。摩根展開的調研工作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女王周圍發生的一切瑣碎,從如何進早餐到如何在巴爾莫勒爾莊園中消磨時間;二是形成從黛安娜遇難到葬禮期間的詳細時間線。
  摩根在籌備劇本期間,掌握了大量鮮為人知的內幕,他發誓不會將這些知情人公諸於世。這些人包括前唐寧街雇員、前皇宮雇員、傳記作家、私人秘書、私人裁縫、巴爾莫勒爾莊園的訪客等等,摩根由此獲知了布萊爾和女王在當時的想法、言談、行為和感受。同時,摩根還觀看了大量紀錄片,從中觀察女王的講話風格和習慣。另外,摩根帶領下的研究小組也在所有相關報導中尋找線索。“雖然關於皇室和布萊爾的傳記很多,但來源五花八門,存在去偽存真的問題,”摩根說。值得一提的是,摩根曾就此諮詢著名作家羅伯特·雷西(Robert Lacey)和皇家評論員、《Majesty》雜誌主編英格裏德·瑟瓦德(Ingrid Seward),從而獲得確切的資訊。
  在摩根的所有研究結果中,最讓他意想不到的是任何人都可以租用巴爾莫勒爾莊園中的一間小別墅。摩根曾因此特別趕到巴爾莫勒爾莊園,除了與女王近在咫尺之外,還從眾多工作人員口中求證了這件事,皇家莊園出租別墅根本就不是秘密了。摩根設身處地的感知到了女王的孤獨,“你會瞭解在這裏是如何同外界隔離,在離倫敦異常遙遠的濃密樹林裏,這片莊園如同世外桃源,難怪在黛安娜死後女王根本就不知道倫敦公眾的情緒,因為這裏完全是另外一個世界。”
  隨著摩根對女王瞭解的加深,對皇室的生活也逐漸產生了同情。女王為了保護黛安娜的孩子們撤走了所有電視和收音機,所以他們生活在完全閉塞的空間中,身邊的馬屁精沒人告訴他們到底發生了什麼,而當時人們正在街頭大聲抗議皇室的沉默。
  摩根在巴爾莫勒爾莊園還得知女王經常開著那輛陸虎車獨自外出,於是也就衍生出影片中女王在樹林中邂逅了一只孤獨的公鹿,這段鏡頭完成了一種隱喻。摩根甚至想起了自己與女王同歲的母親,並且在劇本中將女王塑造成布萊爾的母親般的人物,與查爾斯的鋪張浪費相比,女王將一生都奉獻給國家,而在黛安娜遇難的一周時間裏,她的威信急轉直下。
  摩根總結說:“最終,這部影片中沒有不道德和誹謗,雖然有犀利的評論,但對所有牽扯進來的人物都給予了關愛和同情,唯一真正應該責備的,是公眾和我們對根本就不了解的事物指手畫腳的欲望。”
  【關於導演】
  本片導演史蒂芬·弗萊爾斯也非池中之物,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他就憑藉敏銳的視覺意識和引人入勝的敘事能力晉升為英國一流導演。由於他本人非常愛好表演,早年還在倫敦的皇家宮廷劇院參與舞臺劇演出,所以他的影片最大的特點就是表演細膩、對白詼諧幽默,並具有一種強大的真實感和吸引力。在他的導演生涯中,多次獲得英國電影電視藝術學院獎,家中的櫥櫃上還放著憑藉《危險關係》贏來的法國愷撒獎、和憑藉《非戀不可》獲得的柏林電影節最佳導演銀熊獎。因此,他執導《女王》,令人信心十足。
  【關於演員】
  要扮演伊莉莎白女王、英國首相這樣位高權重的人物,選擇演員是至關重要的。本片的“女王大人”,正是英國家喻戶曉的海倫·米倫。她上一次扮演貴族的經歷,是在《瘋狂喬治王》中扮演喬治三世忠心耿耿的皇后。這個角色讓她獲得了戛納電影節最佳女演員和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的提名。之後依靠在羅伯特·奧爾特曼執導的影片《高斯福特莊園》中扮演的角色,米倫第二次獲得了奧斯卡提名。2003年的《日曆女郎》讓米倫紅遍了歐美大陸。
  剛憑電視電影《伊莉莎白一世》為自己捧回艾美獎的海倫·米倫這次又以伊莉莎白二世的形象出現,不過與以往不同,米倫這次扮演的是至今健在、在位半個多世紀的英國君主,加上英國首相托尼·布萊爾也是影片的中心角色,本片在上映之前便引發了不小爭議。“這是我接過的最可怕的角色,”米倫在新聞發佈會上對記者們說,“扮演一個生活中存在的人物是沒有勝算的,因為你演得再好,也不及他們的十分之一,所以你不可能真的成功。我唯一想到的,就是像瞭解自己的手背一樣瞭解她,這是你一生最熟悉的人。但同時,她對我們所有人來說又是完全神秘、陌生的人。我希望這是一次對一個奇特家族經歷非常時期的人性化解讀,影片在試圖說明君主也是普通人,也有喜怒哀樂。”
  【其他】
  本片攝影師是同佩德羅·阿爾莫多瓦合作過《關於我的母親》和《顫抖的欲望》的阿方索·比托(Affonso Beato),並且導演斯蒂芬·弗雷斯決定用35mm攝影機拍攝皇室的場景,用Super 16攝影機拍攝布萊爾,因為35mm攝影機的影像更沉著、冷靜和莊嚴,而Super 16手持攝影機的影像則突顯活力。導演希望用兩種影像的反差來對比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
  比托需要面對的最大挑戰就是影片緊湊的時間結構,故事在一周內發生,而拍攝卻要持續兩個月,很難控制外景的一致,更何況是在天氣多變的倫敦。另外,在虛構畫面出現的同時,還要和真實的紀錄片畫面剪接在一起,以增強影片的全面性。
  巴爾莫勒爾莊園是片中最重要的地點之一,找到替代的景點並非易事,最終,在本片中擔綱美工設計師的艾倫·麥克唐納(曾參與《情迷畫色》和《靈幻夾克》的拍攝)找到了三處合適的地點,分別為:阿伯丁郡的克拉尼城堡、因沃內斯郡的格倫菲斯莊園和愛爾夏郡的布萊爾坎恩城堡。
女王 The Queen 獲獎情況
奧斯卡(美國電影學院獎)  2007
最佳女主角 海倫·米倫
最佳女主角 海倫·米倫
最佳導演 (提名) 斯蒂芬·弗雷斯
最佳原創配樂 (提名) 亞曆山大·德斯普拉
最佳影片 (提名) 安迪·哈裏斯
最佳原創劇本 (提名) 皮特·摩根
金球獎(Golden Globe)  2007
最佳編劇 皮特·摩根
最佳女主角(劇情類) 海倫·米倫
最佳導演 (提名) 斯蒂芬·弗雷斯
威尼斯電影節  2006
最佳劇本 皮特·摩根
Competition 斯蒂芬·弗雷斯
Golden Lion (提名) 斯蒂芬·弗雷斯
歐洲電影獎(European Film Award)  2007
最佳作曲 亞曆山大·德斯普拉
最佳女主角 海倫·米倫
最佳編劇 (提名) 皮特·摩根
最佳導演 (提名) 斯蒂芬·弗雷斯
最佳影片 (提名) 安迪·哈裏斯
最佳影片 (提名) 斯蒂芬·弗雷斯
英國電影學院獎(BAFTA Film Award)  2007
最佳影片 安迪·哈裏斯
最佳女主角 海倫·米倫
亞曆山大·柯達-最佳英國電影獎 (提名) 安迪·哈裏斯
最佳男配角 (提名) 麥克·辛
安東尼·阿斯奎斯-音樂獎 (提名) 亞曆山大·德斯普拉
David Lean導演獎 (提名) 斯蒂芬·弗雷斯
亞曆山大·柯達-最佳英國電影獎 (提名) 皮特·摩根
亞曆山大·柯達-最佳英國電影獎 (提名) 斯蒂芬·弗雷斯
最佳原創劇本 (提名) 皮特·摩根
金衛星獎  2006
Best Screenplay, Original 皮特·摩根
Best Actress in a Motion Picture, Drama 海倫·米倫
最佳導演 (提名) 斯蒂芬·弗雷斯
芝加哥影評人協會獎  2006
最佳原創劇本 皮特·摩根
最佳女演員 海倫·米倫
最佳導演 (提名) 斯蒂芬·弗雷斯
最佳原創配樂 (提名) 亞曆山大·德斯普拉
最佳男配角 (提名) 麥克·辛
美國編劇工會(WGA Award (Screen))  2007
最佳原創劇本 (提名) 皮特·摩根
美國國家評論協會獎  2006
最佳女演員 海倫·米倫
愛爾蘭電視電影獎  2007
Best International Actress 海倫·米倫
廣播影評人協會獎  2007
最佳女演員 海倫·米倫
最佳導演 (提名) 斯蒂芬·弗雷斯
最佳編劇 (提名) 皮特·摩根
威尼斯電影節(Best Actress)  2006
最佳女演員 海倫·米倫
多倫多影評人協會獎  2006
Best Performance, Female 海倫·米倫
最佳導演 斯蒂芬·弗雷斯
最佳劇本 皮特·摩根
Best Supporting Performance, Male 麥克·辛
線上影評人協會獎  2007
最佳女演員 海倫·米倫
Best Screenplay, Original (提名) 皮特·摩根
凱撒獎  2007
最佳外語片 (提名) 斯蒂芬·弗雷斯
俄亥俄中部影評人協會  2007
最佳女演員 海倫·米倫
佛羅里達影評人協會獎  2006
最佳女演員 海倫·米倫
World Soundtrack Awards  2007
Film Composer of the Year 亞曆山大·德斯普拉
Washington DC Area Film Critics Association Awards  2006
最佳女演員 海倫·米倫
Vancouver Film Critics Circle  2007
最佳女演員 海倫·米倫
Southeastern Film Critics Association Awards  2006
最佳女演員 海倫·米倫
Santa Barbara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2007
Outstanding Performance Award 海倫·米倫
San Francisco Film Critics Circle  2006
最佳女演員 海倫·米倫
San Diego Film Critics Society Awards  2006
最佳女演員 海倫·米倫
Phoenix Film Critics Society Awards  2006
Best Performance by an Actress in a Leading Role 海倫·米倫
PGA Awards  2007
Theatrical Motion Pictures (提名) 安迪·哈裏斯
New York Film Critics Circle Awards  2006
最佳女演員 海倫·米倫
最佳劇本 皮特·摩根
National Society of Film Critics Awards, USA  2007
最佳劇本 皮特·摩根
最佳女演員 海倫·米倫
Los Angeles Film Critics Association Awards  2006
最佳女演員 海倫·米倫
最佳劇本 皮特·摩根
最佳男配角 麥克·辛
London Critics Circle Film Awards  2007
British Director of the Year 斯蒂芬·弗雷斯
British Actress of the Year 海倫·米倫
Screenwriter of the Year 皮特·摩根
British Supporting Actress of the Year (提名) 海倫·麥克洛瑞
Actress of the Year (提名) 海倫·米倫
Las Vegas Film Critics Society Awards  2006
最佳女演員 海倫·米倫
Kansas City Film Critics Circle Awards  2007
最佳女演員 海倫·米倫
最佳男配角 麥克·辛
Evening Standard British Film Awards  2007
最佳劇本 皮特·摩根
Empire Awards, UK  2007
最佳女演員 (提名) 海倫·米倫
Directors Guild of America, USA  2007
Outstanding Directorial Achievement in Motion Pictures (提名) 斯蒂芬·弗雷斯
Dallas-Fort Worth Film Critics Association Awards  2006
最佳女演員 海倫·米倫
Chicag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2006
Audience Choice Award 斯蒂芬·弗雷斯
British Independent Film Awards  2006
最佳劇本 皮特·摩根
最佳導演 (提名) 斯蒂芬·弗雷斯
最佳女演員 (提名) 海倫·米倫
Boston Society of Film Critics Awards  2006
最佳女演員 海倫·米倫
BMI Film & TV Awards  2007
BMI Film Music Award 亞曆山大·德斯普拉 

劇情照片

提出問題(250個中文字以內)
為了防止被大量張貼廣告,請輸入圖片中的安全碼